日前,由我校文科资深教授罗必良带领的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NSAID)团队的研究论文《农地确权是否推进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在国内管理学顶级期刊《管理世界》2022年第12期发表。该篇论文第一作者为耿鹏鹏博士,通讯作者为罗必良教授。
这是罗必良教授团队在该刊今年第9期之后,再次发表的又一力作。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治理有效”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首要原则在于清晰界定地权边界。农地作为村庄集体成员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其产权结构直接决定着村庄治理的有序性,而产权界定及其实施中的地权强度是村庄交易秩序及其乡村治理的重要制度基础。中国农村的地权结构长期面临着稳定性与安全性不足的隐患,缺乏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农地产权结构导致关系型秩序成为村庄活动的基本线索。不同的是,产权的明晰与稳定通过明晰产权主体资源配置的权能主张与利益边界,减少产权模糊及其公共领域中的租金耗散和契约不完全性,从而形成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市场型交易和村庄治理秩序。
论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追踪调查数据,通过设置准自然实验的研究发现,农地确权将解构中国农村土地的人格化及其关系型交易格局,解构村社人情礼赠格局与关系型合约关系。结果表明:农地确权政策具有“破”与“立”的双重效应,一方面松动农地流转“差序格局”,“撕裂”由亲缘地缘所维系的“关系型”村社治理体系;另一方面以法制化、正式化、契约化的方式推进村庄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文章的政策含义是,必须进一步强化农地确权的严肃性与稳定性,挖掘其潜在的制度红利并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第一,鼓励农地流转的契约化与市场化,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激励投资行为的长期化;第二,市场化的契约交易必须要有相应的产权安排来保证,一个基本的政策匹配策略是应倡导产权的尊重与保护,并激发与之关联的契约精神与商业文化。
该研究成果的主要创新在于,阐明了中国乡村治理走向现代化的产权逻辑,并经验论证了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所诱导的乡村治理秩序的深刻转型,从而丰富了乡村治理的分析思路和研究线索。文章强调,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理解和透视农地确权政策的长期效应,仍需做出新的研究扩展与深化。
文图/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 彭秋莲
审定/黄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