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日报》2022-06-13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围绕把短板变成潜力板持续用力,全面推动我省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书写了乡村改革发展新篇章。近五年,广东乡村产业发展提速增效明显,走出了南粤乡村产业振兴的奋进之路。
广东乡村产业振兴提速增效明显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增速显著提升。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17年的5970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8306亿元,在全国排名从第六攀升至第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全省农业总产值和增速均创新高,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1.8%并高出全国22.7个百分点,总产值高增速持续可期。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上升。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15780元增加到2021年的22306元,增速相应从7.8%上升到10.7%。
乡村产业融合平台数量和绩效显增。广东已经创建18个国家级和23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6个农业产业强镇、300个省级特色农业专业镇、74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2278个省级特色农业专业村等。特别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增加数量连续3年居全国第一,特色农业专业镇村农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加26%。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和实力提升。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数量分别从2018年的4000多家、4.67万家、101家增加到2021年的5000多家、5.3万家、743家。其中,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83家,上市、挂牌融资农业企业120多家,不少农业企业在省外境外建立了生产基地和投资。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增强。广东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4亩左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但是始终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摆在首位,连续三年实现粮食面积、产量和单产“三增”。广东在国家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中连续5年获得优秀等次,蔬菜、肉类、水果、水产品、甘蔗等多种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饲料产量长期稳居全国首位。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产业贡献突出。广东以发展乡村产业为主抓手,全面打赢省内外两个战场的脱贫攻坚战,实现现行标准下省内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和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协作帮扶贵州、西藏等6省区122个贫困县摘帽和54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广东到户到人的产业帮扶探索已经延续至相对贫困治理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践中。
此外,广东在城乡产业融合、乡村休闲产业、乡村新型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创业创新等产业振兴领域业绩同样精彩。
勠力同心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跑出加速度
坚持党建引领,强化高位推动。省委始终以政治站位高度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实施各级领导干部定点联系涉农县镇村制度。省委常委和副省长均分工负责“三农”相关工作,勠力同心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压实各级党政推进乡村振兴的主体责任,尤为重视基层党建和“头雁”工程,“头雁”带领村域产业发展。
注重顶层设计,构建产业体系。广东利用各地特色要素资源,发挥县域统筹城乡要素和联通城乡市场优势,通过两轮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扶持3203个村发展特色农业等举措,构建“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为抓手,健全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推动乡村产业集聚发展。
确保优先投入,厚植产业基础。广东优先配备驻镇驻村和村“两委”干部、优先保障涉农产业投入资金、优先解决农业发展用地难题,确保乡村产业“人地钱”投入。以走在全国前列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为例,每年整合省财政涉农资金300多亿元投向乡村振兴领域,由县域自主支配使用,带动形成社会多元投入格局。
转换发展动能,促进产业融合。充分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要素赋能涉农产业,延伸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增值链条,贯通“产加销服”“农文旅教”“科工贸金”诸多环节,构建“12221”市场营销体系,打通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销售难点堵点,促进涉农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政策精准发力,做强产业主体。政策激励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上市涉农企业牵头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参与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公园、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载体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机制。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创建广东精勤农民网络培训学院,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
统筹推进振兴,优化产业环境。广东出台了乡村振兴考核办法,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各项任务,完善乡村道路、物流、公共服务等产业发展软硬件环境。在全国首创把乡村振兴实景搬上电视的“乡村振兴大擂台”节目,按照村、镇、县梯次推进展示比拼。实现全省域1127个镇的驻镇帮镇扶村全覆盖,统筹镇村产业发展,推进镇村同建同治同美。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于产业高质量发展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广东推进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要以更有力举措、汇聚更强大力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为此,要把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强化各界推动乡村振兴迈进全国第一方阵的使命担当,奋力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谋划全域产业布局,做强县域主导产业。坚持党建引领,优化产业区域布局,统筹推进老区苏区和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构筑县镇村三级主导产业体系。强化县委书记把“三农”工作抓主抓重,扩大县委书记主抓工作范围至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重点项目工作等领域。以每3年为周期遴选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县镇村进行倾斜支持与帮扶,滚动实施产业发展“后队”变“前队”工程。
优化绩效考核条例,科学推进产业发展。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产业兴旺,不断优化考核条例。坚决遏制不务实的产业规划,谨防县域、镇域和村级产业结构雷同化,避免盲目求规模求速度的特色产业建设。立足区域特色资源,科学谋划乡村特色产业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品牌、体验、服务、标准等长远发展,提升特色产业现代化水平。
善用要素赋能产业,提升乡村产业韧性。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培养企业家精神和“三农”情怀,做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链主”企业,建设特色涉农产业总部基地。加大涉农教育经费投入,利用数字技术、科技创新赋能特色产业,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确保农业稳产增产。
做强产业聚集平台,推进产镇产村融合。实现生产要素在各类乡村产业聚集平台跨地域、跨区域、跨行业流动,促使特色产业聚点成链、聚链成群、聚群成带、聚带成圈,形成“点—链—群—带—圈”立体网络。推进平台、产业与镇村融合,不断孕育新产业新业态,领跑预制菜和农业微生物等新产业。
政策激励更加包容,促进产业富民兴村。配优配强镇村领导班子,持续壮大镇村集体经济。强农惠农政策要更具包容性,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赋能农民,探索农民入股、分红与二次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确保农民稳步增收。
整体推进改革创新,全域推进产业兴旺。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攻克部门和地方的利益堡垒,整体协调推进创新,持续优化乡村产业的组织链、要素链、功能链、价值链和利益链。完善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明确乡村产业发展的底线和红线,做好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文章。统筹推进乡村全域振兴,确保乡村稳定安宁、产业兴旺。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农业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首届广东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委员 万俊毅教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ZD090)、中央农办和农业农村部软科学课题(rkx202210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