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南方日报】在高质量就业中推动共同富裕

时间: 2022-05-23来源:

2022-05-23 来源:南方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

  高质量就业:共同富裕的基础

  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在高质量就业中促进社会福利的帕累托优化,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勤劳致富,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首先,高质量就业是增加居民收入的基本途径。就业是收入之源、财富之源。从居民可支配收入结构看,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多年来均保持在55%以上,就业对居民增收的贡献最大。从破解共同富裕最大难题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看,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从2010年的24223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29251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010年的2.99∶1下降到2021年的2.5∶1。总体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具有一致性和协调性。其中,2020年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占比超过40%,是农村居民收入最主要的构成部分。表明高质量就业不仅为农村劳动力带来更多体面的劳动机会,更促进劳动力人力资本提升,为缩小因城乡劳动者能力差异带来的收入差距提供了可能。

  其次,高质量就业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方式。高质量就业是劳动者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体现,关乎劳动者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拥有稳定的就业,才有可持续增加的收入,美好生活才有基础,人生价值实现与社会地位提升才有通途。一方面,高质量就业为居民创造更多增收机会,提高了劳动边际报酬,进一步促进居民消费增长与升级,提升了居民“体验效用”;另一方面,高质量就业能够有效提升居民行为能力和人力资本素质,并能进一步改善劳动者身心健康,使其具有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经营效率,推动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对照共同富裕目标,高质量就业有短板

  当前,实现高质量就业仍存在短板。

  一是高质量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受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新冠肺炎疫情、产业转型升级、复杂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高质量就业岗位供给整体不足。一方面,招聘岗位跟高质量就业要求和劳动者期待还有较大差距。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全国38个核心城市中平均招聘薪酬月入过万的只有9个,占比23.68%。另一方面,还有相当部分劳动者在劳动时间长、报酬不高、社会保障不足的岗位上就业,职业层次相对较低。尤其是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占全国劳动就业人数的25%以上,他们的就业稳定性相对较差、流动率较高、社会保障程度低,需要给予特别关注。

  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新生代劳动者生活状况及就业观念已发生较大变化,出现了不少“慢就业”甚至“不就业”现象。与较高青年失业率并存的是日益严重的招工难。另一方面,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主动性不强,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能偏差的“三偏”现象,就业主要矛盾是劳动力供给与岗位需求不匹配。与此同时,或多或少存在的就业歧视现象成为制约高质量就业和共同富裕的突出问题,尤其是普遍存在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导致低学历者在求职上遇到更多不公平,与技能人才贡献相匹配的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总体上未能得到体现,与共同富裕所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社会公平不尽协调。

  三是收入分配机制不匹配。共同富裕要求更加注重分配公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高质量就业也要求分配机制多元化,尤其是要进一步发挥慈善捐赠的第三次分配作用,但现有分配机制跟高质量就业还不完全匹配。收入分配机制的不完善制约了体面劳动的实现,尤其对低学历农村劳动力、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来说,如果仅按市场机制分配,这部分人很难与其他求职者进行竞争,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以弥补因为劳动者个人能力差异和财富积累差异带来的收入不平等。

  以高质量就业推动共同富裕之策

  一是积极拓展高质量就业岗位。加强产业政策指导和投资引导,完善多元化产业体系,让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发挥产业投资带动就业的关键性作用,把增加就业岗位和人力资源配置作为评价项目的重要指标统筹考虑。着力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推动县域消费提质升级,大力培育数字消费、康养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兴消费,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增长点。

  二是多措并举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紧密对接市场需求,搭建多元化培训平台,培育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健全职普融通机制,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学习成果双向互认、纵向流动。重构职业评价体系,清理对职业教育人才的歧视性政策,构建覆盖各类别劳动者的职业评价体系,鼓励企业根据技能人才的实际能力匹配相应待遇,推动新职业评价体系在企业推广应用。建立产业人才数据平台,发布产业人才需求报告,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适度超前布局培养紧缺人才。

  三是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在企业端着力推进降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加大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在居民端着力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减轻人民群众生活负担,夯实工资性收入的主体地位,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加大对劳有所得的保障力度,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高技术工人待遇。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对低收入群体、困难地区和行业加大保障扶持力度,为相对贫困户提供择业期生活补贴。加强政策衔接,完善制度体系,进一步搭建社会纵向流动的阶梯,让低收入者有机会跨入中等收入群体。

  罗明忠: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

  唐超: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GD20YYJ08)、河源市社科规划项目(HYSK21ZC13)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曹晓静   责任编辑:王沛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