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针对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各地要解决好落地问题,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要科学把握乡村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顶层设计与本地实际相结合
首先,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战略,必须坚持确保顶层设计得到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此,党中央统揽全局,统筹、谋划,自上而下,已经做出了周密部署,制定了长远规划,各地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一张蓝图干到底,按照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的总要求,久久为功,扎实推进,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不走调、不变样。
其次,乡村振兴实施要切实落地,必须鼓励创新发挥基层主动性。中国各地资源禀赋有差异、条件不一样、功能定位各不同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等等,决定了难以实现全国乡村振兴同步骤、共水平、齐步走,要承认发展有先后、水平有高低的客观事实。因此,走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必须在坚持顶层设计的前提下,结合各地实际,选择适宜模式,建立适宜实施机制,走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真正落实到群众的关切点,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果真正为群众所共享,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积极性,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行稳致远。
立足本地选好模式找准突破口
好的战略、好的制度需要有好的实施机制。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究其根本,就是要立足本地,把准脉,开良方,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开拓思维,创新发展,结合实际,选择有利于本地禀赋优势发挥、具有本地特色、能推进本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乡村振兴模式。
首先,要认清本地禀赋优势及其功能定位。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积淀、人文生态以及经济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各地禀赋优势不同,功能定位也存在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可能具有“先发优势”,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乡村只要谋划恰当也可以获得“后发优势”。比如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些离市中心距离较远甚至是偏居一角的乡村,其禀赋优势和特点则可能是可供开发的农地资源相对宽裕、生态环境更佳、人口相对稀少以及经济基础较差等,但也决定了这些地方可发掘乡村振兴路径更为多样;另外,还有一些“无名人故居,无古村落;无风景名胜,无主导产业”的“四无”乡村,需要因地制宜,开拓创新,甚至“无中生有”,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结合本地实际把禀赋优势变成发展优势、文化优势变成资源优势以及生态优势变成资本优势等。
其次,要结合实际选好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现实中,各地通过实践也探索出了不少好模式,并总结出了不少可供推广和复制的经验做法。比如,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就特别指出,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进产业振兴,包括突出地域特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及发挥典型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等多种模式。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按照“四个走在全国前列” 以及在全省乡村振兴中当好示范和表率的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的特色道路,以从化、增城为重点区域,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千企帮千村”工程,大力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民宿等新业态;谋划建设莲麻、米埗、广州种业小镇等特色小镇,体现大城市乡村振兴的独特要求,成效显著,为全国大城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广州经验”。
最后,要把握供求找准乡村振兴突破口。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基本国情。各地自然条件不一,既有的历史积淀和基础不同,决定了各地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能够整合动员的资源不同,尤其是公共品供给能力不同。同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存在差异。由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既要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又不能千篇一律,要充分考虑当地老百姓的诉求,以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目标,把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作为突破口。
坚持走有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必须准确把握本地的历史和现状、自然和人文、经济与社会等情况,寻找突破口,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广州正以人居环境全面整治为突破口,以现代农业产业和农村新业态兴旺为着力点,以产业合作项目清单为引领,紧抓“领头雁”工程,推进乡村振兴大发展。从首批173个乡村振兴合作项目的招商内容可见,结合城市居民对洁净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需求,把乡村旅游作为广州市实施乡村振兴首先推进的重要工程,农业旅游、文化旅游、民宿建设这三类项目合计102个,占了总数的将近六成。这些项目既包括各种田园综合体、观光体验农场、古村落、森林公园和民宿,还有新兴的研学旅行基地等。
作者:罗明忠,系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广东省决策咨询重点基地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执行主任;唐超,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