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公布。纲要提出:“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的作用,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被提上日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广东省政协原副主席温思美建议,建立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和联动对接机制。
温思美介绍说,珠三角洲地区与港澳的高等教育合作由来已久,但多为地方政府和民间的层面。目前,三地各高校关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仍停留在探讨和探索,一直没有形成具体的高等教育框架协议和具体的协同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广东高校中除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及深圳市打造的少量精尖大学和研究院之外,其他高校都很难与香港的知名高校有比较紧密的合作平台和对话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为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三地高等教育应成为其重要支撑。但香港的几所高校和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高校,都过于偏重学术研究,对科教融合以及科研成果应用方面还重视不够,并未在产业发展特别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发挥应有作用。此外,按现有因公审批程序,广东省高校教师出境要提前半个月左右办理相关出访手续,导致学术交流很难实现日常化和“一小时学术圈”;港澳高校教师在内地访学和工作每年超过183天的要按内地税收制度收取个人收得税,导致港澳高校教师难以在广东高校开展长期访学研究。
为此,温思美建议,建立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和联动对接机制。即建立第三方高等教育共享平台和质量评估机制,制定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准入条件和方案;建立三地政府部门参与的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委员会,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联动机制。温思美还强调,要建立人员三地往来、财政科研经费“过河”等便利化通道;建立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出入境动态信用档案制;开放教师科研人员交流、互聘,实现人才资源和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创造更宽松的交流合作环境。